梵华说印度(48):别用殖民地的苦难和印度套近乎
中国和印度在历史上有过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近代都曾遭遇西方国家的入侵,造成了深重的民族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印两国采取不同的方式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分别建立了崭新的国家。对于东方两个伟大民族的未来,两国曾经充满了憧憬,但是建交70周年下来,中印两个大国的关系却让人唏嘘不已。1962年9月中旬,毛主席同周围的人谈话时说“想了10天10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我在印度呆的久了,看得多了,渐渐的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印度对历史的态度和国际关系的看法其实和我们传统看法是大相径庭的,千万别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去和印度套近乎。
(1954年,毛泽东与尼赫鲁在中南海话别时,不但亲自送后者上车,还吟诵了大诗人屈原的诗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留下了中印两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传奇)
不知道中国人有没有设想过,如果八国联军在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广场上修一座八国联军阵亡指挥官的坟墓,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奇耻大辱?即便是腐朽的满清政府或者北洋军阀,都绝不可能允许这种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发生。可是,在印度末代王朝莫卧儿帝国的故宫——阿格纳堡的议事大殿(Diwan-i-Am)前广场上,则有一座英国殖民印度政府西北省总督约翰·罗素·科尔文(John Russell Colvin)的墓地!而这个议事大殿就是印度莫卧儿王朝沙迦汗皇帝(Shah Jahan,泰姬陵的建造者)著名的宝座——“孔雀王座”的矗立之处。
(印度“故宫”中的英国省督墓地)
这个英国总督的墓地在阿格纳堡的“太和殿”前广场上显得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让我这个外国人都觉得有点欺人太甚的感觉,然而,印度人对此却泰然处之,甚至还为英国总督安葬在这而感到骄傲,这就很能说明印度人对英国人的态度问题了。
印度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分裂的状态,印度这个词汇在英国人统治印度之前,更多的是一个地理词汇。即便是印度历史上非常短暂相对统一的阿育王孔雀帝国时代、笈多王朝黄金时代,以及莫卧儿帝国奥朗则布时代,印度的疆域都远没有达到英国殖民印度政府的势力范围,古代印度中央政府的权威更是远远不及英国女王在印度的统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国人在印度人,特别是印度的精英阶层,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秦始皇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样。虽然英国人很残暴,但是英国人统一了印度,最大化了印度的疆域,就是最伟大的贡献。否则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就是几十个小国林立的状况,印度很可能就是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一个稍大一些的国家而已。因此,英国人是印度“大恩人”和“英雄”的思想,在印度是非常普遍的,特别是在精英统治阶层中更加根深蒂固。
(1916年英国殖民政府出版的印度殖民地地图)
中印边界问题的成因很复杂,主要原因还是英国人殖民南亚势力范围的拓展,同中国在西藏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产生了冲突,而英国殖民政府通过各种卑劣和非法的手段,企图造成既成事实,巧取豪夺地盘,这也是英国征服南亚的一贯手段,从而人为的制造了争议。
中印两国在历史上从未划定过边界,这是因为中印边界地区多是崇山峻岭,高原荒芜的人迹罕至之地,古代两国的统治力量对这些地方的关注也比较弱,因此,两国的边界长久以来是非常模糊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印两国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末赢得独立之后,两国的武装力量在1951-1952年期间首次大规模在边境地区陆续近距离实现接触,中印边界问题才凸显出来。
出于同为经过百年奋斗而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获得解放的感觉,中国政府开始也对印度政府充满了期望,希望能够迅速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为两国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过,出乎中国人意料的是,印度尼赫鲁政府好了伤疤忘了痛,刚刚从英国殖民当局接管印度后,思想上就迅速由被压迫者转变为英国殖民政府统治者的继承者,拿着英国殖民政府单方面绘制的地图来和中国政府谈判,而且还不容讨价还价。这样的谈判方式对付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小国或许有点用,但是同中国这样的大国显然不可能有用,中印边界问题也就丧失了最佳解决历史时机,拖延至今。
印度独立后的尼赫鲁政府,继承了英国殖民政府的一切,一夜暴富的兴奋,让印度政府忘记了英国殖民政府征服和统治印度期间留下的累累血债,反而认英国是很绅士的“爸爸”,“慷慨”的留下了丰厚的家产。因此,我们拿着英国殖民政府非法确定中印边界的态度和印度人谈边界问题,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因为印度本身是英国殖民政府既得利益的获得者,拿着英国单方面绘制的地图才能博取最大利益。没有英国人的搅和,印度国家有多大都不知道,更别提有机会在边界和中国叫板了,所以,中印边界问题我们认为是英国殖民统治的恶果,而印度人恰恰相反认为是英国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英国人虽然“绅士”的退出了印度,却肢解了英属印度殖民地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并且留下了一堆边界的难题,给南亚各国埋下了一颗颗隐患地雷。虽然这些问题给印度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扰,但是在印度尼赫鲁政府看来,这些负面影响相对于印度统一的巨大成果来说是可以克服的,特别对于现在执政的印度人民党来说,则更是非常值得利用的工具,用来凝聚印度人民的动力之源。
印度虽然目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内部凝聚力却很弱,主要原因在于印度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字,也没有清晰连贯的印度文化。
印度长久的历史中,一直都比较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的状态,很多地区王国都使用自己独立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字,直到今天印度也基本上是按照语言划分的邦(相当于中国的省),目前印度宪法规定的联邦官方语言就多达22种。即便是使用最多的印地语在印度总人口中也刚刚超过三分之一而已,排名前八的语言在印度都有超过5000万的使用人口,且每一种语言的使用人群非常的集中于某一地区。
(印度卢比钞票上印有除了英语和印地语以外的其他15种官方语言文字)
另外,从文化上看,印度的宗教表面上称为印度教,这其实也是英国人为了方便称呼印度成百上千种不同的宗教教派而创造出来的词汇。即便是湿婆派和毗湿奴派,也是细分为很多不同的分支,不同分支之间关联度很低甚至没有关联,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在宗教架构上,这种多神教也可以认为是很多单神教的复合体。加之印度历史重口授,轻记录,很多优秀的印度古代文化没有得以流传,使得印度文化支离破碎,神话多于历史,远远不能同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博大精深相比,而将中国人不论天涯海角都能凝聚在一起的恰恰就是上下五千年传承的中华文化。
疆域统一的国家却在内部各地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还信仰不同的神,这对于印度的统一是有着非常不利的离心作用的,很容易在内忧外患中分裂为很多小国。印度人民党非常清楚知道这一隐患,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粘合度,把印度人民凝聚在一起。
语言:2014年上台后,人民党曾经力图将印地语确定为首选官方语言,遭到众多语言邦的激烈反对,不得不作罢改为“推荐为首选官方语言”,可见从语言和文字角度入手政治阻力极大。
宗教:宗教是印度人民党从名不经传的小党在30年时间跃升为印度第一大党的关键法宝,罗摩战车运动,阿约迪亚清真寺事件,古吉拉特印回仇杀事件,都是在复兴印度教旗帜下推动的,极大的为印度人民党收买了印度教徒的人心,为印度人民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统一的印度教”也继续成为莫迪中央政府重要的笼络印度人心的手段。
税制:统一税制是一个统一国家的重要标志,印度统一税制经过几十年的吵吵闹闹,终于在莫迪的强力领导下于2016年实现,居功至伟。
外患:除了语言和文化外,外患也是常用的凝聚国家内部的引力场。自2014年成为印度执政党后,印度人民党需要在国际政治的漩涡中发展经济,增强执政基础。印度在经历了2014年-2017年的积极向美日靠拢却未能达到吸引投资,解决经济问题的预期效果之后,印度于2018年转变了对中国的态度,两国关系进入一个蜜月期,中国对印度的投资逐渐增加。但是好景不长,2020年疫情的不期而至,彻底打乱了全世界的秩序,印度也深深的陷入了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增的巨大压力之中,再叠加上美国选举年一贯的反华高潮对印度的压力,印度人民党选择放弃中国投资的长远利益,通过中印边境对峙来转移国内矛盾,缴纳亲美投名状;通过印巴冲突、中印对峙、印尼冲突等国家外患来凝聚印度人心,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无论是语言,还是宗教,还是外患,都是印度人民党动力反应堆中不稳定的燃料,控制反应的强度非常重要。如果操作不当导致反应堆爆炸,那就是南亚地区的一场浩劫。
(印度的未来之路取决于莫迪的勇气和智慧)
总而言之,对印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般想当然,更要放弃同印度回顾苦难罪恶的殖民地的历史以期增进理解和同情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要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因地制宜、战略战术得当的长远布局,方可四两拨千斤,达到“上兵伐谋”之最高境地。